想考雅安公务员的看过来!
na
2025-04-05 21:15
这其中,成熟的模式应该是,只要我想建电站,就可以向电力公司提出申请,申请以后再去银行贷款,然后找专业公司去做工程。
然而随着美国及欧洲对产自中国的光伏组件陆续展开双反调查,国内光伏产业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日益突出。从去年开始,国家陆续召开多次会议,出台多个文件,帮助光伏产业由依赖外需向倚重内需转身。
冯先生说,电站目前已经建成,但却不敢投入使用,因为在现有电网系统中,电站每发一度电,家中的电表便正向走一个电字儿,这意味着他在向电网供电的同时还得倒过来向电网交钱。昨日,记者来到位于中山区港景园1号楼13楼顶层的一个分布式电站,项目业主冯先生告诉记者,这个电站是他投资20万元建设的,总装机容量为8KW,在光照充足的情况下每小时可以发8度电,按每天光照5小时计算,可发电40度。而按照新政并网后,他的电站每发一度电输入电网,电表便负向走一个电字儿,电网就会支付他一度电钱。更令业界兴奋的是,政策规定电网企业在并网申请受理、入网系统方案制定、合同和协议签署、并网验收和并网调试全过程中,不收取任何费用,同时电网企业负责分布式光伏项目接入系统工程费用,以及电网改造费用,并免收系统备用容量费。受并网新政的刺激,大连市一些分布式光伏电站开始建设。
中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太阳能光伏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据不完全统计,全球90%以上的光伏产能聚集在中国今后,特变电工新能源公司将不断加强自身技术力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随着风电技术的进步,并网率的提高,风电机组价格的逐步下降,风电市场的逐步扩展,将使风电的竞争力不断提高。
另外,竞争的加剧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产业整合,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退出市场,将使整个产业更加健康理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产业竞争力。南美等新兴市场客户愿意购买中国的风机,国内企业不敢卖,为什么?因为企业对自己的产品质量不够自信,卖一台风机的利润还不够派人维护一次的费用。近日,国家发改委密集核准了4个风电项目,规模累计达680.8万千瓦,总投资额超570亿元,这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但同时也不能指望风电的发展会一帆风顺,应该充分认识、冷静对待和解决发展当中的问题,让路走的更踏实更稳健
无论如何,隐患就在此时被埋下了。2009年首批光伏特许权招标10MW,2010年第二批扩容至280MW。
供应链有主体,有导向。在这种情况下,电池和组件制造企业没有理由不做大。总之,抱怨政府、抱怨政策、抱怨官员、抱怨投资、抱怨投资者、抱怨企业家舆论界弥漫着滔天怨气。今天光伏产业的兼并重组同样意义重大,必然会影响各国今后数十年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决定今后数十年的经济发展速度。
2013年是光伏产业的兼并重组年,必然会迎来兼并重组潮。业界接受采访的人错了,如果你真相信光伏产业会触底反弹的话,你必将很快被淘汰出局。主题错了,导向就会歪,产业就要面临致命性的危机。单纯的制造企业如果沿着老路发展不但不会复苏,而且必死无疑。
危机就这样来临了,并且每下愈况,愈陷愈深。两次特许权招标结果激怒了国内的民营企业家。
所以不要抱怨,不要怪罪。这些人口中的光伏概念多半指的是晶硅电池制造业。
市场有需求,企业就要供应。支持光伏产业的人和光伏产业界的人已经财经分析师在期待光伏产业触底反弹,出现新的发展机会。光伏产业进入战略调整期许多人都在讨论光伏产业进入严冬,与光伏产业存在利益冲突、反对光伏产业的人诅咒光伏产业死亡。而是,在当时强大的市场需求引力作用下,资本家们首先很敏感的看到了其中巨大的利润。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之后,2010年,世界光伏市场恢复到空前繁荣的水平,欧洲光伏市场需求旺盛、利润空间大,未来预期还将有更大的市场空间。商业模式出了问题,必须进行调整。
市场需求陡然降临,而且一下子就形成了一个需求空穴,强大的市场引力以贪婪的姿态刺激制造业毫无理性的勃起。这种错位的供应链导致了制造企业对市场判断产生盲点,产能扩张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也就导致了危机发生的必然性。
经济发展模式选择错误,必然掣肘经济发展速度。对于产能过剩的现象,刘陇华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基本符合市场经济特点。
对于巴菲特事件的评论,接受采访的有财经分析师,有光伏业界人士,大都认为巴菲特投资光伏,预示着光伏低迷期将见底。只要拓宽思路,应用领域应当是很宽广的。
游资错了,这时候跟着巴菲特买进光伏概念股,必赔无疑。大家想想,如果不依赖国际市场,中国的光伏制造业能发展的起来吗?真实的状况是欧洲的政府对光伏发电应用市场的补贴带动了中国的光伏制造产业。机会是等不来的,这次产业低谷跟2008年金融海啸有着本质的区别。才能安然度过调整期,迎来再次发展机会。
然而,紧接着,谁也不愿接受的风刀霜剑接踵而至:欧债危机爆发并愈演愈烈、欧洲国家相继削减政府补贴、美国双反调查一刀比一刀狠,一刀比一刀砍得重,积聚了巨大发展势能的光伏产业怎能不遍体鳞伤。下半年中国国内政策向好,十二五规划的光伏装机目标一升再升,从5GW节节上调至21GW以上,似乎还停不住,按目前的状况来看,还有上调的苗头。
有人以上次低谷为例提出光伏产业两年的周期率的说法是极端错误的。但是我要说,认为光伏产业低迷期见底,或者相信会触底反弹的人全错了,错的离谱。
制约光伏发展的问题是成本问题,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成本已经下降了很多,但是还不够,还要继续下降,降到人人都能用得起。有相当一部分人把光伏产业低迷归罪于欧美双反,这是相当肤浅的一种认识。
特许权招标的目的就是对上网电价进行摸底,摸清了市场底子,一边推出合理的上网电价。就像做电脑整机的企业没做大,没有知名品牌,做主板的企业做得无限大。大家看看光伏产业这几年做成老大的都是什么企业,翻开每年国际知名行业分析机构的TOP排名,看看前十都是什么企业?全部都是制造企业,全部都是以制造企业的出货量来排名。第三,必须实现产业分化。
而要解决成本问题,关键要依靠科技创新,而不是某些人说的挤压利润空间。后知后觉的抱怨者往往忽略了这个基本的事实。
如果在这个时候,政府站出来对投资进行干预,限制投资规模,这才不符合市场规律。不具备真正的系统集成商所应该具备的核心价值,所以承担不起持续发展的使命。
当年埃克森和美孚那么大的两个巨型公司都能合并,光伏行业还有谁跟谁不能合并的。这就是为什么尚德、英利等企业当时能快速爆发,创造财富神话的原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电池制造企业需要到多晶硅原料供应商那里去排队抢货,以满足下游市场的需求。
我对英利是这么看的,我对中国光伏产业也是这么看的。
这正是因为财政紧张,补贴资金总额要控制在100亿元以内。
好吧,组件是你的产品,我是太阳能的使用者,我买一个组件回家,装在我的屋顶让他发出电来,可以吗?显然不行,组件能发电,但是我用不了,我还得找集成商给我做成系统,这样才能使用组件发的电。
紧张的施工周期、频繁的交叉作业、以及较大的施工难度是伴随项目始终的障碍,但是特变电工新能源公司凭借勤奋与智慧,最终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以及现场的风沙、雨雪、低温等种种考验和重重困难,用短短3个多月的时间,在一片荒芜的戈壁滩上树立起了光伏电站的标杆工程。